提及焦裕祿,那飽經風霜卻目光如炬的面龐、布滿老繭卻溫暖有力的雙手,便會浮現在人們腦海中。今天,我們暫且放下他帶領蘭考人民戰天斗地、鞠躬盡瘁的壯舉,去探尋這位“摳門”書記背后的“奢侈”人生。
布衣粗食守清簡,繪就共產黨人的樸素底色
生活里的焦裕祿,身上的衣服補丁摞補丁,這是他的日常裝扮;一雙布鞋,穿到破損不堪才舍得更換。面對他人調侃他“土”,他總是笑著回應:“穿得干凈整潔就行,老百姓穿啥我穿啥。”這種極簡的穿衣風格,不僅體現出他對物質生活的淡泊,更展現出他對形式主義的摒棄。
他的飲食也極為簡單,一碗白水煮面條、一個饅頭,便是家常便飯。辦公室于他而言,就是家。一張木板床、一張舊書桌,構成了他全部的家當。這種樸素的生活方式,是他對個人享受的舍棄,更是對奢靡之風的堅決抵制。
一輛破舊的自行車,是他的“專車”。下鄉調研、走訪群眾,全靠它。有人勸他乘車出行,他卻說:“騎車方便,還能鍛煉身體。”這種樸素的出行方式,不僅是對環保理念的踐行,更是他遠離官僚主義的生動體現。焦裕祿的清廉早已融入血脈,成為深入骨髓的信仰。
丹心熱血鑄豐碑,詮釋人民公仆的崇高境界
他將全部精力與熱情都傾注于工作之中。即便身患重病,依然堅守崗位。“活著我沒有治好沙丘,死了也要看著你們把沙丘治好!”這鏗鏘有力的話語,是他對待工作“奢侈”的承諾,彰顯著他對工作的執著與擔當。
他從不利用手中權力為家人謀取私利,還嚴格要求孩子們和普通百姓的孩子一樣,穿粗布衣服,吃粗糧。“我是人民的公仆,不是人民的老爺。”他對家人的“奢侈”要求,是對廉潔家風的傳承,更是對權力觀念的凈化,詮釋著一名共產黨員的責任與操守。
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當下,我們或許不必像焦裕祿那樣“摳門”,但必須學習他“奢侈”的精神追求,學習他對工作極端負責、對群眾極端熱忱、對信仰極端忠誠的精神品質。我們要在物質與精神之間找到平衡,在個人與集體之間實現統一,在當下與未來之間建立連接。他的故事,不僅是個人的傳奇,更是一個時代的縮影,一座不朽的精神豐碑。讓我們以焦裕祿精神為鏡,審視自身不足,汲取前行力量,在新時代的征程上,書寫屬于我們的精彩篇章。(龍鋼公司 高星)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