霜降的晨霧漫過寶雞城北的坡塬,長樂塬抗戰遺址的青磚窯洞口,白霜如細碎的銀箔,輕輕覆在斑駁的磚縫上。風掠過塬上的酸棗林,帶著深秋的凜冽,卻吹不散窯洞里沉淀的歲月。八十余年前,這里曾是中國工業的 “諾亞方舟”,在戰火中撐起民族工業的脊梁。
沿著石階走向窯洞車間,霜水沾濕了鞋底,每一步都似踩在歷史的脈絡上。1938 年,內遷的兵工廠工人在這片塬上鑿山為窯,三十多孔窯洞連成的生產線,曾在敵機轟炸的硝煙中,日夜鍛造著抗敵的軍需用品。如今窯壁上仍留存著當年的標語,“工業救國” 四個字在霜色中愈發清晰,墨痕里仿佛還能看見工人師傅們蘸著熱血與汗水的筆跡。
正午的陽光驅散晨霧,霜粒在窯頂的茅草上折射出微光。遺址的展覽館里,泛黃的生產報表、生銹的機床零件,與窗外的霜景相映成趣。最令人動容的是那架老式車床,床身上的刻度早已模糊,卻在霜降時節顯得格外厚重。當年就是這樣的設備,在零下十幾度的窯洞里,工人師傅們裹著單衣,用凍得發紫的雙手,車出一顆又一顆保家衛國的螺絲釘。
暮色降臨時,塬上的風更緊了,窯洞口的霜色再度變濃。遠處的寶雞城燈火漸起,與遺址的點點燈光交相輝映。站在塬頂眺望,仿佛能看見當年工人下班的身影,他們踩著霜露,哼著救亡歌曲,走向臨時搭建的工棚。如今,那些身影雖已遠去,但長樂塬的窯洞仍在,霜露每年如期而至,如同歷史的見證者,靜靜守護著這段不屈的記憶。
當最后一絲陽光隱入西山,霜色將整個塬體染成素白。長樂塬在霜降中靜默,它不再是硝煙彌漫的戰場,卻以獨特的方式延續著精神的傳承。就像這節氣里的霜,看似冰冷,卻在凝結中積蓄著力量,提醒著每一個前來的人,不忘來路,方能前行。(西安分公司 張沛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