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龍鋼公司,熱浪滾滾與員工們的創新熱情交織碰撞,平凡崗位上的一個個“小人物”,正以智慧為筆,以一個個“接地氣”的改造,在生產一線書寫著創新創效的精彩故事。
爐前班長的“毫米級”改造
“老孫,你這氧槍真管用!今天鋼鐵料消耗又降了0.3公斤!”轉爐檢修平臺上,爐前工們圍著大爐長孫永鋒贊不絕口。這位擁有15年工作經驗的老爐長,用一個看似簡單的調整破解了生產難題。
“以前總覺得鋼水‘吃不透’氧氣,出鋼時總有殘鐵被浪費。”孫永鋒蹲在操作平臺旁,捏著焊條說道。他連續3天緊盯監控,發現氧槍角度微調能增強攪拌力。最終,他將氧槍噴頭角度從13度改成12.5度,讓每爐鋼的鋼鐵料消耗降低0.5公斤。按全年產量計算,僅此一項每年就能省下250噸鋼鐵料,價值近60萬元。
這個小改造靈感來自他隨身攜帶的“問題本”。本子上密密麻麻記錄著23個生產細節——從出鋼口磨損程度到合金加入時機,如今已有11個轉化為作業標準。“咱一線工人搞創新,不用多復雜,能解決實際問題就行。”他笑著說道。
維修工的“繡花功”
配電室檢修現場,技術員馮燕正蹲在配電柜前,用萬用表測量線路參數。這位走路風風火火、做事干凈利落的“技術達人”,最近攻克了令人頭疼的難題:讓氧氣流量調節閥“精準聽話”。
“以前這閥門就像‘倔脾氣’,調節總是‘過頭’,每月浪費不少氧氣。”馮燕邊說邊展示她設計的“信號放大器”——巴掌大的電路板上焊著十幾個細小元件。她發現閥門反應滯后源于信號傳輸不穩定,便自己學習編程為控制系統添加“緩沖程序”,將機械定位器換成靈敏的智能款。改造后,閥門調節精度提升至±1%,每月節約氧氣2000立方米,年可節省費用28萬元。“公司的錢,就是這樣一分一厘省出來的。”馮燕擦了擦額角的汗說道。
連鑄工的“水管改造記”
4#連鑄機旁,鉗工劉斌正帶著徒弟改造拉矯機電機冷卻水水箱。傳統設計中,水箱內的冷卻水在完成熱交換后,往往因缺乏有效回收而直接外排,不僅造成清潔水資源的持續消耗,也增加了企業用水成本和污水處理壓力。針對這一問題,劉斌決定在水箱側壁的上部,加裝一根弧形彎管,它就像一個始終開啟、自動調節的“水龍頭”,為多余的水量提供了一個安靜的出口,當水泵持續向水箱供水,水位上升至超過預設高度時,多余的水不再溢出箱體,而是匯入這根管道,憑借重力自然地流回下方的結晶器水箱。整個改造所用的材料不過是常見的管件和接頭,總費用大約200元,然而,其帶來的經濟與環境效益卻極為顯著,每日可成功回收并節約循環水量高達20噸,年可節約水費3.28萬元。
在龍鋼公司,這樣的“小人物”還有很多。他們的創新沒有驚天動地的技術突破,卻精準瞄準了生產中的痛點和堵點。創新不在大小,管用就是好辦法。一線員工的智慧,讓企業發展更有活力。(龍鋼公司 閆侃平 樊煥艷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