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產現場鋼花飛濺,龍鋼公司煉鋼工序的一場安全專項實踐,正悄然重塑著對“安全與效率”的認知。這里沒有非此即彼的簡單割裂,更無粗暴生硬的“一刀切”,而是在看似矛盾的對立關系中,探尋著二者共生共榮的最佳平衡點,在一次次實操歷練中,踐行著一套獨屬于生產一線的安全“辯證法”。
慢,是為了更快更安全
“吊廢鋼斗三停三起。”這組在外行人眼中略顯“拖沓”的操作,在這里卻是雷打不動的安全鐵律。
天車工端坐操作室,巨大的吊鉤穩穩抓起滿載廢鋼的料斗。每一次起吊,他都會刻意停頓數秒,目光反復核查鋼絲繩的受力紋路、吊鉤的閉合狀態。“別看這幾秒慢,實則是在為后續生產搶時間。”安全員高楊龍一語道破關鍵,“真要是因為節省這幾秒出了墜物事故,光清理現場、檢修設備、排查隱患,就得耽誤十幾個小時,那才是真的慢。”
轉爐平臺上,“以慢求快”的安全哲學同樣落地生根。搖爐工每次操作前,總會多花時間確認氧槍的位置及冷卻水流量。“這幾秒省不得,一旦氧槍錯位、冷卻水不足,影響鋼水質量,后續處理起來可不是幾小時能搞定的。”
該工序的統計數據給出了最有力的佐證,每次標準化作業多投入的幾秒鐘,換來了設備故障率同比下降、非常規作業事故率為零的成績。慢與快的辯證智慧,在這里得到了生動詮釋。
防,勝過一切救與罰
“隱患就是潛在的事故,早一秒排查,就少一分風險。”在這里,預防從不是掛在墻上的空洞口號,而是融入班前檢查、崗中操作、班后復盤的每一個細節里。
中包工楊洋在巡檢時,發現中包區域護欄有輕微變形。雖不在自己的直接職責范圍內,他卻第一時間拍照上報,主動牽頭協調維修人員現場修復。“安全哪分你的我的?等真出了事再補救,花再多錢、受再多罰都晚了,預防才是最管用的‘安全閥’。”
為筑牢安全預防防線,該工序創新推行“雙重預防機制”,將風險分級管控與隱患排查治理擰成一股繩。員工掏出手機,點開專屬APP,就能隨時上傳發現的設備隱患、環境風險,系統會自動生成整改工單,實時追蹤責任人員、整改進度,形成“發現-上報-整改-銷號”的閉環管理。如今,員工自主發現隱患的整改率已實現100%。當前,預防理念已延伸至非常規作業的“神經末梢”,“防”字先行,早已成為全員的行動自覺。
繁,是為了更簡單更高效
從轉爐煉鋼的加料順序,到連鑄機的拉速調整,再到設備巡檢的路線規劃,每一個動作、每一句口令、每一個時間節點,都有明確規范。初看之下略顯煩瑣,細究才知其中藏著簡化流程、提升效率的大智慧。
結晶器前,幾名操作工正齊聲喊出口令,雙手同步指向操作按鈕——這是該工序推行的“手指口述”操作法。“剛開始覺得又喊又指太麻煩,總想著‘心里有數就行’,后來才明白,這套流程是在幫我們集中注意力。”連鑄班長王武兵笑著說道。
針對非常規作業,該工序制定了全流程標準化手冊。作業前必須完成風險辨識表填寫、安全措施交底簽字、作業許可證審批,作業中要嚴格按照“先檢測、后操作,先監護、后施工”的順序推進,作業后對照清單逐項核查現場清理、設備復位情況。
安全不是與生產對立的“負擔”,而是相輔相成、彼此成就的“伙伴”,不是阻礙發展的“保守”,而是支撐企業行穩致遠的“智慧”。安全“辯證法”的故事仍在繼續,守住安全底線,就是守住鋼鐵事業的生命線,更是守護每一位勞動者的幸福線。(龍鋼公司 李小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