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一句叮囑,都是播撒在心間的種子;每一次示范,都是照亮前路的光。師徒“傳幫帶”從不是刻板的制度,而是潤物無聲的文化,是代代相傳的精神,更是跨越年齡的情感聯結。它托舉著職場新人穩步成長,也讓老師傅們在新人身上,看到了技藝的傳承與希望的延續。
不只是師徒,更是工作好“搭子”
午后,龍鋼公司軋鋼廠生產現場,950℃的鋼坯剛入粗軋2#軋機,軋鋼工閆路廣立刻察覺異常:“師傅,2號軋機進口不正,鋼坯跑偏。”他迅速通知2CS停機檢查。有著10年經驗的軋鋼工長王欣應聲趕來,沉著指揮:“檢查軋輥縫和進口導衛。”他戴上手套俯身檢查:“進口導衛偏左,這是鋼坯跑偏的原因。”
一年前,閆路廣還是一個見了紅鋼坯就膽怯的“門外漢”。是工長王欣將軋機預裝、軋制參數等經驗傾囊相授,還常叮囑:“軋機預裝毫米之差影響生產調整和產品質量,得眼里有活、手里有準。”閆路廣蹲身調導衛,王欣緊盯進口:“向右調3mm。”師徒默契配合完成調試。隨即,鋼坯順利通過軋機。王欣向閆路廣豎起大拇指并夸贊:“比我當年還快!”閆路廣笑著說道:“是師傅把‘絕活’教透了。”通紅的鋼坯映著兩人的身影,將這份師徒情烙在滾燙的生產線上。
巾幗師徒,“她力量”守護“零偏差”
生產準備車間里,銑工劉婷手握游標卡尺,聲音格外清晰:“孫瑩,核對軋輥圓跳動,要守好最后一關。”銑工孫瑩站在銑床邊,使用百分表專注檢測軋輥圓跳動參數。
初入崗位時,孫瑩面對軋輥銑床直發愣,輥面切削參數都不懂。劉婷主動帶徒:“軋輥精度連著鋼材質量,女孩心細更適合這個崗位。”班前,劉婷帶著她刃磨銑刀;班中,緊盯月牙槽銑削軌跡,連游標卡尺測量點位都反復示范;下班后,師徒倆對著參數表逐行復盤誤差根源。
一次,孫瑩發現月牙槽異常,立即叫來師傅。劉婷敲了敲卡盤:“主軸間隙大。”師徒配合對主軸蝸輪蝸桿進行調整后再加工,月牙槽異常立即消除。“多虧你敏銳,不然會影響后續軋鋼。”劉婷校正軋輥時叮囑,“0.01mm的偏差都不能松。”如今,孫瑩已能獨立銑削精密軋輥孔型,技術愈發精湛。她總說:“沒有師傅傾囊相授,我哪能這么快頂上來。”
技藝賡續,師徒一查一調穩精度
清晨的微光照進廠區,高線紅樣工樊柯睿攥著盤條樣品,對講機里聲音急促:“李師傅,這批φ8螺紋鋼直徑超0.1mm,剛取的樣。”
他口中的“李師傅”,正是高線工段的“活字典”——軋鋼工長李天龍。樊柯睿初來時連產品缺陷類型都認不全,李天龍帶著他扎根軋線,手把手傳授訣竅,還將自己珍藏的“缺陷圖譜”手冊送給他,師徒倆默契十足。
“查同批次前3個樣數據!”李天龍應聲說道。樊柯睿翻出記錄:“前兩個偏上限,外觀沒缺陷,問題在軋制環節!”“我先查3#剪頭,你盯緊后續樣品。”李天龍很快回復:“頭部尺寸沒問題,成品架輥縫偏大!”他迅速調節裝置,叮囑道:“再次取樣檢測。”3分鐘后,樊柯睿新取的樣品檢測合格,料型偏差控制在±0.2mm內。師徒倆協同聯動,干脆利落地化解了難題。
師傅們用歲月沉淀的經驗引路,徒弟們以孜孜不倦的勤奮接力前行。這跨越年歲的匠心傳承,早已化作彼此最堅實的底氣,讓精益求精的理念在熾熱的鋼海里薪火相傳,成為鋼鐵一線最動人的傳承印記。(龍鋼公司 張亞寧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