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鋼鐵有記憶,它會記住什么?它會記住一代代鋼鐵人浸透在爐溫里的青春和汗水,更會記住一座鋼城在歲月更迭中前行的堅實步伐。走進鋼鐵人的故事,觸摸他們接力奮斗的溫度,那些交織的身影與足跡,正是十里鋼城發展路上愈發清晰的印記。
一代人 一條鏈 姐弟的爐火共鑄同心圓
龍鋼公司煉鐵廠里,一條鋼鐵產業鏈,串聯起陳玉與陳澤偉姐弟的堅守。
姐姐陳玉守在機械化綜合一次料場主控室,雙眼緊盯電子屏,屏幕上,斗輪堆取料一體機正按照最優路徑運轉,將鐵礦粉、塊礦等原料精準配比,這里是煉鐵生產的“糧倉”。她的工作,是根據高爐需求規劃原料堆放與調配節奏,確保供應“不斷檔、不摻假”。想起剛入職時,料場作業全靠人工估算、手寫記錄,操作依賴師傅口傳心授的經驗,她的工作手冊上曾記滿密密麻麻的數字。如今,智能控制系統已實現原料全流程可視化,既提高了配比精度,也讓作業效率大幅提升。
此時,弟弟陳澤偉正站在5#高爐旁,目光鎖定電腦上跳動的爐溫曲線,指尖輕調風口參數。他負責的高爐,曾是“人工主導”的戰場:過去靠人工觀察風口、手動調節參數,不僅勞動強度大,鐵水質量也難穩定;現在,智能監測系統實時分析冶煉參數,既降低能耗,又減少污染排放。
一塊燒結礦從料場出發,經過混勻、燒結,最終送入高爐冶煉成鐵水。在這個過程中,姐姐把控“源頭質量”,弟弟守護“冶煉精度”,看似遙遠的崗位,實則緊扣同一條產業鏈。就像陳玉說的:“我們守著的不只是各自的崗位,更是鋼廠發展的‘鋼鐵脊梁’。”
兩代人 兩肩責 父子的鋼花同淬奮斗夢
早晨8點,剛接班的精整工劉鵬程在點數機前輕點屏幕,鋼材的規格、數量實時跳動在電子屏上。這流暢的操作背后,藏著父親劉爭奇在軋鋼車間的奮斗光影。
十年前,劉爭奇任軋鋼工長,工作臺是精軋防護網內的鐵皮桌,桌上總放著三樣“老伙計”:磨得發亮的游標卡尺、綁著紅繩的圓珠筆、泛黃的“生產記錄本”。那時的生產全靠人力“硬扛”,鋼材尺寸靠卡尺一寸一寸量,生產數據靠圓珠筆一筆一筆地寫,一捆捆鋼材的數量,都得人工一支一支數。“那時候就盼著,什么時候能有省力的法子。”父親劉爭奇回憶道。
如今,劉鵬程的精整點數崗位,正是父親當年軋鋼工作的“下游”。他的操作臺旁,再也沒有厚厚的記錄本,取而代之的是高清的顯示屏和點數機。過去父親軋出的鋼材,幾個人要花很久清點,現在只需啟動點數程序,機器便會自動識別、計數,僅用15秒左右便能精準統計一捆鋼的數量。
回到家,劉鵬程經常會向父親分享工作中的感悟和收獲,語氣里滿是欣喜:“爸,現在不用再蹲在地上數鋼材了,機器比咱的眼睛還準呢!”父親劉爭奇不禁感慨道:“以前我們靠力氣和經驗,現在你們靠科技和智能,你小子趕上好時候了,國家發展快,咱們鋼廠也跟著享福。”
從手動清點到智能計數,從人工配料到智能冶煉,這些變化是鋼廠發展的生動注腳,更是新時代鋼鐵人交出的“硬核”答卷。鋼鐵的記憶里,鐫刻著一代代鋼鐵人薪火相傳的堅守與革新。這份滾燙的奮斗精神代代延續,不僅讓鋼鐵脊梁愈發堅韌,更為企業穩健前行注入不竭動力。(龍鋼公司 雷紅磊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