定軍山下,漢鋼廠區的10余根百米煙囪里,升騰的不再是往日的灰煙,而是裊裊白霧——這是燒結煙氣經活性炭吸附“脫白”后留下的生態印記,也是這座鋼城向“零碳”轉型的直觀注腳。從煙囪“換顏”到數據“精算”,從工藝“摳細節”到資源“全循環”,漢鋼正用扎實的實踐,破解傳統鋼企“高耗能、高排放”的困局,為行業低碳轉型寫下可復制的樣本。
能源“智腦”:從“保障供應”到“精準調控”
走進漢鋼能源管控中心,200㎡的巨幕上,3000余項實時數據如水流般動態流轉:高爐煤氣柜位隨氣流輕輕波動,轉爐蒸汽流量實時跳轉,上千臺設備的“心跳”在此聯網匯聚。這套拿下冶金科技獎的“全流程能源一體化系統”,是漢鋼轉型的“智腦”核心,采用“能源數據采集監控+基礎能源管理+高級模型調度”三層架構,實現生產、設備、人員巡檢、設備報警的可視化管理,同時具備能源計量、成本結算及碳排放管控等功能,徹底扭轉了傳統鋼鐵業“保障供應”的舊思路,轉向“成本優先、精準調控”的新邏輯。按照規劃,系統還將聯動鋼后MES系統,把能耗管理精準到“每個班組、每批鋼坯”,實現能耗“日清日結”。為了讓“智腦”跑得更穩,漢鋼還把契約化管理、“賽馬”競賽、三級對標體系等深入融合,對照歷史最佳找差距、對標行業先進學經驗、瞄準標桿企業定目標,形成了“目標可量化、責任可追溯、成效可考核”的精細化管理閉環,推動能源管控從“數字化監測”向“智能化決策”躍升。
工藝深耕:向“毫米攝氏度”要綠色效益
如果說能源“智腦”是轉型的“中樞神經”,那么工藝的“精細打磨”就是綠色效益的“毛細血管”,藏在每一道工序的“毫米、攝氏度”里。燒結廠的生產線上,850mm厚的料層如黑色波浪翻涌——這項拿下陜西省科技獎的“超厚料層燒結”技術,看似只是簡單增厚料層,卻能讓每噸燒結礦節省1.2kg標煤,一年下來直接創效6290萬元。百米外的環冷機旁,余熱鍋爐正“吞噬”著400攝氏度的熱廢氣,每小時能“吐”出50余噸蒸汽,讓曾經浪費的“廢熱”變成了生產的動力。電力管控上,漢鋼同樣“精打細算”:在330kV及各35kV、10kV變電站裝了負荷管理終端,一邊做負荷整形、削峰填谷,利用峰谷電價避峰就谷;一邊盯著功率因數,確保330kV變電站功率因數不低于0.96。數座供配電室的監控后臺被整合到兩座35kV站實現集控,智能巡檢取代了部分人工,運維效率大幅提升。軋鋼工序則做足“水文章”,循環水在線監測設備穩住流量,讓噸鋼新水耗同比降了0.15%;煉鋼轉爐瞄準“極致能效”工程,成立煤氣回收、氧耗和氮耗攻關組,通過規范廢鋼入爐、優化鋼包烘烤曲線降能耗,如今已具備極致能效申報條件。
雙碳實踐:“加減并舉”構建全鏈條閉環
漢鋼的雙碳實踐,更像是一套“加減并舉”的全鏈條閉環。做“減法”,是向排放和能耗“開刀”:投資4.7億元的燒結煙氣綜合治理項目,讓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排放遠低于國家排放標準;新投用的80MW超高溫亞臨界發電機組,效率比傳統機組高37%,可滿足漢鋼公司近30%的用電需求,減少外部購電量成本的同時讓“廢能”穩穩變成了“綠電”。做“加法”,是讓資源在全鏈條里“循環起來”。危廢分類隔離處置,高爐冶煉渣、煉鋼鋼渣、脫硫石膏等固廢100%資源化,含鋅除塵灰經處理后返燒結再利用;投用的一級能效空壓站采用零氣耗熱再生吸附干燥技術,綜合評定輸出效率58%,成為陜煤集團首個一級能效壓縮空壓站。上半年,漢鋼公司交出了亮眼的成績單:自發電比例最高突破70.84%,廢水回用率達95%,固廢100%資源化,2025年上半年噸鋼新水耗僅1.2m³/噸鋼,用數字化、精細化,蹚出了綠色低碳的轉型新路。
當初秋的微風掠過漢鋼的櫻花大道,智能化軋機吐出第一卷風電鋼板,這座“會呼吸的鋼城”,正用全工序的節能技術、全鏈條的資源循環,奏響了一曲鋼鐵業零碳轉型的“綠色交響”,也為更多傳統鋼企指明了方向。(崔恒 梁玉艷 )